中國書法,是線條優美、形體結構和書寫技巧獨特的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代表了中國藝術的核心。
讓書法走進課堂,通過書法教育對小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養,進行書法藝術欣賞,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但是隨著手機、電腦的日漸普及,漢字書寫脫離日常生活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漢字書寫水平下降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書法教學沒有在小學大力開展,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小學,由于擅長書法的教師很少,加上沒有書法教學的要求,所以書法教學在農村小學教學中更是一項空白。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大背景下,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以一號文件的方式下發通知,要求從2013年春季開始,各級教育部門要區域性、整體性推進書法教育,在全國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中加強書法教學。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通過學習書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還可以陶冶情操,使學生感受到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書法精神的源遠流長。在書法教學過程中,當老師引領學生欣賞書法作品時,學生會對書法作品形成一種直觀的審美感受。
“書畫同源”,書法的美也是無限的、個性化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人的字都有其獨特性,書寫者審美的角度不同,書寫技能的高低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書法效果,從中體驗書法線條、結體、章法的變化莫測,領略書法的妙處。
這種審美感受會通過欣賞者的主觀意識慢慢地滲透到內心深處,使主觀意識與書法作品以及書法家之間形成一種心靈上的共鳴。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注重創造素養,書法教育則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書法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
青少年學習書法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審美能力,還有一個要求也不容忽視,即培養健全人格。古人認為書品與人品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古人在書法教學中尤其注重人品的修養,認為“書如其人,字如其人”。
要想教學生學寫字、寫好字,必先教其會做人。“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有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這句話真正揭示了書法“心正則筆正”的內涵。
我國歷史上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可謂很好地體現了書品與人品二者之間的關系,無論是他的《東方朔畫贊》《多寶塔碑》還是《祭侄文稿》等書法作品,都具有一種剛勁不阿、氣勢恢宏的藝術風格,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顏真卿友善、不屈服于權貴、剛正不阿的道德品質。在書法教學中,可以通過書法家及書法作品的熏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高尚的品格,培養學生做人。
三、開設書法課對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的文化廣博而精深,書法無疑是中國文化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因為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而漢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書法文化包含了漢字演變文化、書寫工具(筆墨紙硯)文化、詩詞文化等等各類文化,它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通過練習書法,我們可以知道漢字的演變過程,了解筆墨紙硯的發展歷史,了解一些書法名人及其故事,了解書法作品中所描述的重要歷史事件。
以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為例,這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代表作,這是一篇悼文,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的,祭悼的是他的侄子為國捐軀,所以字里行間充滿著情緒起伏。全文是書者精神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極具藝術價值,同時《祭侄文稿》也是一篇有著重要史學價值的文章,如實地記錄著當時的“抗逆”情景,可作為史料研讀。
通讀全文,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情感強烈地震撼著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于讀者無暇顧及作品的表面效果。所以,在小學開設書法課,飽覽名家名帖的同時,還能夠了解這些經典名帖所蘊含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他們熱愛祖國文化,繼承祖國文化,從而學好書法的熱情,這與我們當今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
五歲時,我們練字,叫漢字啟蒙!小學時,我們練字,叫規范書寫!升學時,我們練字,叫卷面加分!上班時,我們練字,叫與眾不同!一生中,我們練字,叫藝術人生!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大背景下,讓書法走進課堂,通過書法教育對小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養,進行書法藝術欣賞,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堅強的意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而長遠的意義。
分享書法技藝、誠交天下朋友。如果您覺的有收獲,對您有幫助,歡迎留言、贊同、收藏。歡迎關注【字趣天下巧寫書法】公眾號,有更多書法學習方面的內容。希望共同學習提高,巧筆寫人生!